CPT Markets外汇分析:市场新走向! 美国元月劳动市场全面评析!
由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所公布的2023年元月就业报告显示,非农就业增加人数为51.7万人,远高于市场预估增加值18.8万人,且相较去年12月份新增数值26万人,元月份数值明显地增加了一倍左右。在失业率方面,1月份的失业率也由前月的3.5%降至3.4%,是为自1969年5月以来的 水平,换句话说亦是创下了53年以来的 水平。以下为CPT Markets市场专业团队所整理出的四大市场看点!
元月非农数据好到失真,就业情况呈广泛性扩张
各大产业就业力度均普遍增加,「服务业」、「贸易运输及公共事业」、「专业及商业服务」与「休闲及餐旅业」,甚至是「制造业」均呈现温和成长;而劳动参与率自去年10月以来持续上升,代表已有更多的劳工重返职场。
元月新增的非农数值为51.7万人,而在这其中以私人部门贡献最多(44.3万人),随着加州学术工作者大罢工结束后,政府部门的增加人数也创下了自2022年7月以来的最大增幅,若以细分产业来看,以在服务业里的休闲与餐旅业增加的12.8万人为最多,其次是专业及商业服务(8.2万人)、贸易运输及公共事业(6.3万人),足以显示出自Covid-19疫情降温后,有利服务业之商业活动的热度。
而在过去Covid-19疫情肆虐之时,餐旅业灾情最为严重,虽以目前的复苏程度来说仍落后大部分的产业,不过随着大众对于疫情的担忧消散后,未来将稳步回升且会成为日后非农就业数据中的主要增长来源。
美国劳动市场炙热,劳动参与率稳步上升!
劳动人口增加86.6万人且非劳动人口也增加了25.2万人,因而使劳动参与率持续稳步上升,除此之外,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职场,元月20-24岁就业人数增加87.1万人、25-34岁就业人数增加了52.8万人,主要原因来自于过去因疫情所累积的额外家庭储蓄早已消耗殆尽,迫使年轻人须重回职场,或是因民众对于疫情的担忧渐散去,而该现象有助于弥补「婴儿潮世代」之退休激增所形成的劳动供给缺口,不过距离2020年2月的劳动参与率63.3%仍有一段距离。
以元月份的新增就业者来说,是以服务业等等较低薪的劳工较多,相较信息科技业之高薪者,其是自去年年底逐步锐减,因此可以发现,由去年年底开始,平均时薪下滑且劳工的平均工时往上攀升,须注意的是,低薪劳工的边际消费倾向(MPC)较高,如此将使得他们会把大部分的所得均用于消费之上,届时将造成美国整体经济的总体需求提高,使得美联储抑制通膨的任务将变得更加艰难。
美国劳工统计局所公布的12月JOLTS企业职位空缺为1101.2万个,相较于11月的1044万个为大幅度回升,显示企业征才需求仍强劲、劳动供给力度仍不足,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1月份的平均时薪YOY由4.8%降至4.4%,但在劳动市场仍持续吃紧之下,薪资仍有上调空间!呼应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所说的,劳动市场状态的平衡才是真正有助于纾缓通膨压力并使其达至2%目标。
元月的非农就业报告数据无懈可击,对市场来说这是利多还是利空?
自去年以来,投资人是以相反角度来看待市场,也就是说当经济面是属利多消息,将使美联储持续紧缩政策,而这对于市场来说是属利空消息。虽然整体通膨率相比去年上半年度稍有降温,但元月份的就业报告将有可能持续推升工资,使得潜在通胀压力可能持续更久,而这将使得美联储更为鹰派。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基期效应,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将快速下降,不过以现今整体劳动市场紧俏程度及强化劳工的工资议价能力的前提下,通胀率将有可能于4%时就陷入停摆又或是加速上升,到时美联储将持偏鹰做派。美联储仅会在两种情况下才选择降息,一是经济严重衰退,二是已有出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通膨正朝2%的目标前进,但至今这两项条件尚未出现。
展望未来,美国经济乍现曙光?
美联储降息的喜悦很快地就被就业过热所浇熄。在疫情担忧消散且劳动市场持续紧绷之下,企业已大幅度的调升薪资待遇条件,除此之外,高通膨持续侵蚀家庭储蓄能力与实质收入,加上美联储的紧缩政策迫使房市、股市降温,因而对过去曾退出职场的民众带来更多的求职诱因,而端看JOLTS企业职缺数据仍处于高位,平均每位失业者可获得近1.9个职缺,因此预测上述现象将使非农就业呈稳定增长、劳动率与劳动供给将稳步回升。
鲍威尔近期的发言明显意味着预期经济将朝软着陆的方向急转,他提出了「通膨减缓已经开始」,预示了美联储之后将会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经济数据与订定决策。通膨减缓(disinflation)意旨一方面物价稳步下降,而另一方面经济仍有足够的韧性,因此端看目前的状况,软着陆的可能性更大。
透过各项数据,目前金融情势与货币政策已明显脱钩,近期的金融情势与过去一年前同样宽松,且从去年12月的美联储会议后,金融情势更加速趋于宽松,值得一提的是,鲍威尔回避谈论近期金融环境改善的情况,同时也忽略了房贷市场、信用债市场与股市的大幅回弹,而这足以证明了美联储焦点仅聚焦于就业-物价的螺旋攀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