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新赛季中超联赛的举办信息,终于逐步浮出水面。虽然 足协在过去两个赛 季中一直在尝试推动联赛恢复主客场制,但受到众所周知的客观状况影响,新赛季 中超大概率仍要以「赛会制」+「空场」的封闭形式进行。 这也就意味着, 对比东亚范围内 已经 允许观众入 场的 日本J联赛与韩国K联赛 , 中超联赛将连续第三个赛季失去现场球迷的支持 。
当然,在官方未统计出联赛票房总数字的情况下,我们基于现有数据推算的比赛日收入,难免有着诸多不合理处与漏洞,是一个颇为粗略的参考数字。且结合实际情况,纵然是主客场正常之时,很多国内球队实际到手的比赛日收入也少得可怜,远没有我们计算的理论数字这么可观——但恢复入场,对于当下中国足球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球迷们的观赛热情,都是毋庸置疑的。
而主客场收入不论多少,都是职业联赛存在的重要根基。
01 中超「空场」,到底少赚了多少钱?
近日,重庆两江竞技俱乐部等国内足球俱乐部的「讨薪潮」,再次引发了大众的关注。根据《足球报》等媒体的消息,作为中超俱乐部的重庆两江竞技,目前连进赛区的钱都还没有解决——那么,想要解决球员们苦苦追诉的「欠薪」问题,对于俱乐部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球员冯劲在微博上致俱乐部的公开信
众所周知,如今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营收,主要由门票及比赛日营收、版权转播分红、商业赞助这三部分组成。其中,虽然比赛日营收所占份额不会太多,但是在保证入场的前提下,不会产生较大浮动。特别是在近年来的特殊状况下,赞助费用和版权收入正不可避免地减少,对于俱乐部而言,相对较稳定的球票收入,仍可以给球队提供持续的现金流,担当了球队日常经营中重要的收入来源。
换句话,如果能够恢复门票营收,这笔收入,是否能帮助中超球队们缓解「欠薪潮」的燃眉之急呢?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过往中超上座人数的统计与票价标准,进行一下粗略推算。
以中超联赛上一次有完整门票收入的2019赛季为例,数据显示,2019赛季中超联赛共进行了240场比赛,平均上座人数为23336人。
其中,该赛季冠军球队广州恒大淘宝的场均上座人数达到了45795人,为中超最多;亚军北京中赫国安的场均上座人数为41800人,而8月11日在工体对阵广州恒大的焦点战,有多达57056名球迷入场,成为了当赛季中超的单场 上座人数。
而在场均上座率方面,广州恒大淘宝以83.3%力压群雄,河南建业则以72.7%位居第二名。横向对比相关数据,中超球迷入场观赛的热情,与英超、西甲、德甲、意甲等欧洲 联赛 有得一拼。
2019赛季中超联赛观众人数统计,数据依据中超官方统计数字计算得出,排名按照当年中超积分榜排序。其中北京人和两场补赛到场观众人数未公布,故没有计入统计。制图:ECO氪体
看完上座人数,我们就可以来粗略计算一下中超的门票收入了——虽然比赛票价根据场次不同会有所浮动,但据调研显示,大部分中超球队的票价分档都在3到5档之间, 单场票价平均在100元/张(包括)以下, 票价则平均在200元/张到400元/张之间,该赛季中超的单场 官方票价是广州恒大淘宝的500元/张。
其中,忠实球迷数量的大幅提升,给中超球队的比赛日收入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潜力,有49%的受调查用户表示,他们一年在足球上的消费投入为1000到5000元,16%的球迷每年人均开销甚至超过5000元。
因此,很多中超球队也开始在球场以及球迷服务上发力建设。
比如过去在中国足坛,很少有球队拥有自己的球场。即使是承载了北京球迷无数荣耀与回忆,跟国安这家俱乐部早已牢牢绑定的工人体育场,其所有权和土地产权此前仍隶属于北京市总工会。每打一场主场比赛,国安都必须缴纳租赁费用和安保费用,两者相加大概在100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国安都要上交接近2000万的「租子」,才能在「自己的主场」踢球。
那么,对于中超球队而言,除了每年都要从原本就不算很多的门票收入里,拿出很大的一部分来交租之外,时不时还要为演唱会或是大型活动让路。2018年北京国安就曾因为TFBOYS的演唱会场地需要,而不得不在主场比赛时关闭了部分看台。
对于俱乐部来说,一旦「完全拥有」了自己的足球场,无疑也会有更大的收入空间。据报道,随着北京国安的母公司中赫集团,牵头联合体中标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并将在工体改造完成后拿到球场的运营权。
这意味着,北京国安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一个单纯的「租客」。对于国安俱乐部而言不需要再按场次交租,也就意味着门票收入里会有更大的比例,投入到俱乐部的运营里。
而广州两支中超球队,则是都与所在球场签下了长期的租约,开启了民营企业承租国有体育场地的新模式,尝试利用投资球场建设来获取更多的使用消费场景;上港集团也与久事集团、上汽集团强强联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依托上汽浦东足球场为引擎,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及中国足球健康发展。
对于中超俱乐部来说,这样的尝试与改变无疑是令人憧憬的。而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在国际足坛中已经颇为常见。
意甲豪门尤文图斯,2011年换到拥有自主经营权的新尤文竞技场(现在的安联)之后,伴随着包厢、餐饮、停车位、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升级所带来的观赛体验提升,在给尤文直接带来4000多万欧元比赛日商业收益的同时,也在都灵这座城市留下了强有力的、隶属于俱乐部品牌的新地标。
这套名为「J village」的计划,让很多只能从政府手里租用综合性体育场的意大利球队羡慕不已。前AC米兰CEO加利亚尼就曾经说过:「我想在圣西罗开个米兰主题的咖啡厅,报了三个部门开了五次会,两年都没得到批准。这让我们拿什么和尤文图斯比?」
再把视角拉回国内,如今连续的「空场」赛季,让所有中国足球俱乐部面临着不小的困境,毕竟俱乐部都在先期的球场运营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比如,广州城在两个赛季中投入超过6000万元以完成对越秀山体育场的改造,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比如比赛日餐饮服务、贵宾观赛包厢、球迷商店周边销售、球迷入场游览等等,来扩大收入的渠道。
而由于球迷无法到场观赛,让这些投资在短时间内都很难收到回报。但俱乐部在损失了比赛日收入之余,还要继续为球场建设和运营增加支出,这也让很多俱乐部不得不「断臂求生」。例如恒大就放弃了自己新建的莲花球场项目,并将自己耗资上亿元建设的番禺训练基地全部明码标价对外出租,甚至还在近日通过提供学生托管服务,来补贴基地的日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