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铜大桥跨龙溪港,现位于湖州城区,东接连家巷路,西连青铜路,它因青铜门古城门而得名。
2、秦朝末年,项羽据乌程始建项王城,后称子城,唐武德四年(621),赵郡王李孝恭在东晋时所筑罗城基础上加以扩大,湖州城始建有九座古城门。在现今的青铜大桥处,有九城门之一的迎禧门,它因陈朝开国皇帝长兴人陈霸先迎娶安吉章皇后时,从此处进城而命名。
3、三国时,又有吴景帝钮皇后的父亲葬弁山,为了每年扫墓祭奠方便,他发民工三千人开青塘,故又名青塘门。梁时,湖州太守柳恽重浚,亦名柳塘,又名法华塘,成为从湖城到法华寺的一条道路。城门内又因设有青铜冶坊,以青铜煅造刀剑、箭簇和制作烛台、灯盏等而闻名于世,故民间又呼青铜门。在离城门一百步之遥(古时一步约现在1.6米),不知何年何月,在溪流上建有一座一洞桥梁,名“吊桥”。到了明成化九年(1473),当时任湖州知府,后被湖州百姓尊为城隍神的劳钺新建五洞石拱桥,因在城门附近,故名迎禧桥。而在迎禧桥的北面,早在元至元初,县丞宋文懿捐资,建有青塘(清棠)桥,又称青铜桥。
4、自从开设城门,有了世称西来驿道的官塘和桥梁后,不仅成为过去湖城百姓游弁山、仁王寺、黄龙洞等必经之路,也为居住在湖城西北的百姓进出和货物的水陆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里,长时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每天,官塘上车来人往,摩肩接踵;河上帆樯林立,人声鼎沸。
5、唐代时,茶圣陆羽来到了这里,在桥边的桑麻之地、竹林深处建起了住宅青塘别业,在此定居和生活,直到逝世在这里。在湖州,陆羽不仅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还有他的故居青塘别业,这是《茶经》最后成书之所。据朱乃良和张葆明的《陆羽青塘别业考述》一文中还提到,“青塘别业位于湖州府城西北青塘门外的苕溪之滨。古时湖州有青塘门、青塘桥。”在唐武德四年所筑的湖州府城有九个城门,其中西北的叫迎禧门,也叫青塘门,俗名青铜门。古时的青塘门、青塘桥、青塘别业早已不见踪影,2003年,在有关部门和中外各界茶文化爱好者的资助下,青铜桥附近已经重建了青塘别业。
6、明洪武二年(1369),时任湖州知府的侯善奉朝廷之制,在城门外创建“社稷坛”,坛旁还有宋澧王建,延解空尊者开山的竹林寺。每年“春秋二仲上戊日”,乌程和归安两县的官员都要到社稷坛聚集祭祀,可以想象场面之隆重。社稷坛曾多次修葺,规模宏大,当北向埋石主,于坛南正中设木主二,坛侧设神厨房、宰牲房、神库房、斋宿房,这一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清末,跨越五百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足见这里曾有过的繁盛。
7、历史事物总是伴随着兴衰。到了民国时期,因战乱频发,迎禧桥畔又开始衰落。抗日战争前,在桥的西堍,还有一座凉亭,亭子东对大桥,西筑影壁,南通官塘,北有小径,影壁上嵌有四块青砖,上面精刻“清源迎禧”四字,再后来亭子不知不觉也消失了,四处是田地、桑园、水塘,青塘村点缀其中,20世纪50年代,桥畔变得僻静和荒凉,常有民众在桥边自发祭祀和纪念茶圣陆羽,焚香点烛,高高的“香塔”烟雾缭绕,香火极旺。一代伟人,代代相传,足见陆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和尊敬!
8、1957年,为了防止水患,环城河(龙溪港)拓宽,古老的石拱桥被拆除,从此,只能隔河相望,两岸的人往来靠摆渡船。“文革”时,一些单位逐渐搬迁到这里,拆除了断垣残壁的古城墙,建起了厂房。1993年,为了方便两岸往来,在原迎禧桥的旧址上,新建钢筋混泥土的青铜大桥,1995年建成,长167米,宽30米,高6.5米。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原湖州东风丝织厂、湖州镇机修厂和湖州制锁厂的地方,建起了星海名城小区。桥堍的对面,原湖州蔬菜大队、湖州造纸厂、湖州粮食制品厂、湖州豆制品厂等的厂址上,已建设有东吴国际广场,浙北第一高楼的龙鼎大厦、龙玺公馆城市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走过青铜大桥,湖州(凤凰)经济开发区呈现在眼前,右边建起了纪念陆羽的青塘别业及陆羽茶文化展示馆等,左边建有时代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