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包秒杀!一共10单!”“内部渠道,大牌同款货源,20秒下架!”“这个价格错过不会再有,下播删链接!”……在直播间,主播们娴熟的话术让人怦然心动,然而,看似“物美价廉”“性价比极高”的直播商品中,假货却鱼目混珠。近年来,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兴起,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但夸大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伪造销售数据等问题频发,市民防不胜防,折射出直播行业乱象。
直播火热 假货频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市民在直播间买到过假货。“我在直播间下单了某品牌的面霜,价格比之前旅游时在免税店购买的还便宜50元。”市民李梦丹收到面霜后发现,虽然外观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打开后,气味却有些不同。“直播间买的这个面霜味道有些刺鼻,质地也不顺滑。通过各种方式做了鉴定后,证明了这个面霜是假货。” 李梦丹随即找到商家、平台及直播间售后进行了维权。
然而,虽买到假货,但不少市民的维权之路并不顺利。“主播介绍时,说是天然海水珍珠,假一赔三,到货后发现是塑料贝珠。”市民杨怡向平台投诉商家售假行为后,商家却依然在直播间售卖她当时购买的珍珠产品。“维权有些麻烦,客服要求提供国家检测机构认证的产品检测报告,否则不予受理本次投诉。”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买到假货或因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或因举证成本太高,只能自认倒霉。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发现,消费者针对电商直播平台的投诉涉及商品以次充好、虚假营销、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等多方面问题,搜索“直播售假”等关键字,有834条相关的投诉信息,投诉信息涉及不少直播卖货平台,内容包括售卖假货、出售“三无”产品、平台商家营业执照造假、联系不到售后等,“夸大其词”“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成为消费者集中吐槽的焦点。
其实,在2022年,各地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已查处多起通过直播平台售假案件,其中不少案件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其中服装、配饰、酒水类等售假屡见不鲜。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的政策监管下,直播平台均设有针对上架商品的资质审核,但部分商家会选择伪造资质与合规证明,不同平台针对假货产品的惩处机制也不同,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投诉假货产品不仅鉴定成本高,维权时间成本也高。
此外,直播电商链条上,除了直接对接品牌方,也有商家选择与代工厂合作,代工厂产品的质量几乎与品牌方无异,而部分代工厂会在派送环节进行选择,直播平台难以从中进行绝对性审核与监督,例如正品售往一线城市、高仿品售往四五线城市、二三线城市随机发货。
避免盲目冲动 做到科学消费
电商销售与线下实体店不同,而直播带货又比其他销售方式具有更强的即时性,受众更广泛,在直播间购物时,消费者若购买到假货,极易面临取证难、维权难等问题,陷入各种消费纠纷。
现行的民法典、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对制假售假等行为都有相应的规定,2022年3月,《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平台方的监管职责。不过,直播带货套路多,消费者在购物时,要避免盲目冲动。
当直播带货出现质量问题时,商品一般由商品或者服务的销售者、提供方或电子商务经营者承担售后责任。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主播是接受品牌方委托为其带货,一般是广告发布者或广告代言人的身份,与消费者之间不构成买卖合同关系,不直接对商品质量负责。但如果主播是为自己的店铺带货,则兼具主播及经营者身份,此时主播与消费者建立了买卖合同关系,应当对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问题承担售后责任。此外,主播带货时,为促进商品销售,会对商品的性能、质量、使用效果等进行介绍,如果主播宣传的内容涉及具体的商品名称、数量、价格、质量等信息,消费者同意并下单的,其宣传内容属于要约,是合同的一部分,如果卖家交付的商品不符合上述推介的内容,则构成违约,消费者可以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带货主播在推介商品或服务时有欺诈行为,被欺骗的消费者还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惩罚性赔偿。
直播购物有风险,消费者要避免盲目冲动,做到科学消费,注意综合考虑商品品质、店铺信用、购买评价等多方面因素,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理性消费。在购物时,注意保留相关购物记录,如主播在直播时的质量宣传信息、购买及支付凭证等电子数据信息,这是发生交易纠纷时进行维权的重要依据,遇到消费纠纷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线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 王心如
>>>>>>在直播间买到假货怎么办?留好网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