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便利店到无人货架,两个风口加起来持续的时间不过一年。短暂的风口期,瞬间涌入的风险资本,以及社会、商业资源,甚至引发了全球零售行业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无人零售市场的投资资本,过去两年总量已达460亿元人民币。这不是劳民伤财的创新,但这一定是浪费率惊人的一次全行业冒险之举。
发生于2017年的第一代无人零售,已死。
这句话,指的是在这一年集中爆发的一批无人零售模式,除了个别的创新,整体都不太可能具有再保留的意义。这是互联网技术和风险资本以迎接风口创业的名义,共同催生的一起投机创业潮。
这一年发生的事情,稍微翻过3年,甚至都不太能回归常识理解。因为跳出当时环境氛围下的常识,已经不能在当时的反常逻辑下,理解这一幕幕稍显扭曲的2017年无人零售创业潮。
这股创业潮,尤以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为代表,开始轮番上演无人零售的浮躁剧。
时间,从2017年春暖花开开始算起。彼时,新零售概念依然不甚明晰,但是整个行业的空气中,飘荡着技术将全面占领零售创新的亢奋味道。
2017年5月的某一天,欧尚上海杨浦店暨中国公司总部的门口,悄悄搭起了一个无人便利店。这个外形类似集装箱的装置,有着一个很潮很互联网的名字——缤果盒子。也是从那时起,无人零售的2017年大幕,算是正式拉开了。
巧合的是,一年以后的6月,无人便利店及货架的运营商猩便利,宣布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据传资金在数亿元人民币。
但这一头一尾代表的意味,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境遇。缤果盒子的第一家店开启了无人零售的疯狂,而猩便利截至目前的最后一笔融资,让人们看到的却是第一代无人零售的落幕。
时间推进到2018年12月中旬,无人货架领域的小巨头——京东到家,被传无人货架业务“倒闭”,许多公司角落里的京东到家无人货架,空无一物,包括笔者所见到的36氪北京总部5楼办公区角落里的那一个。对此,京东到家方面向媒体回复的解释是,对Go无人货架项目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聚焦公司的零售主营业务。
从无人便利店到无人货架,两个风口加起来持续的时间不过一年。短暂的风口期,瞬间涌入的风险资本,以及社会、商业资源,甚至引发了全球零售行业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无人零售市场的投资资本,过去两年总量已达460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劳民伤财的创新,但这一定是浪费率惊人的一次全行业冒险之举。
如今,一地鸡毛。但不可否认,它也在新零售元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总结之余,我们更希望知道,无人零售企业除了纷纷倒闭,还留下了什么?
近日,《零售老板内参》与20位无人零售赛道曾经的创业者或从业者复盘了这两年的大事小事。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离开,有的则还在困顿中艰难前行,有的人懊恼,有的人不甘,还有的在挣扎……
不管这赛道的创业群体,在当前有着何种境况,都明确指向这样的断言:第一代无人零售已死,但并不会是无人零售的终局。
逃离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当初像猪一样。”前无人零售创业项目“EAT BOX”CEO安利英如是说,她不太愿意回忆那段过往,从“零号元素”出来后,她就再没有看过无人零售的项目。
曾经与EAT BOX、零号元素一起受到关注的安利英,现在是刻意与无人零售的赛道保持距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伤了心了。”
让安利英有伤心之感的,其实不止因为无人零售这种商业模式本身的缺陷,还包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带给她的失落。
《零售老板内参》第一次见安利英的时候,无人零售的风潮刚刚兴起,安利英接手居然之家的新零售业务板块的同时,也怀着巨大的抱负,上马了无人便利店项目。尽管集团内部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安利英对此很坚持,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很包容,并没有反对该项目的上马。
与居然之家其他零售业务不同,无人便利店EAT BOX受到外界极大关注。2017年10月,安利英正式从居然之家离职,全情投入独立无人便利店项目——零号元素。EAT BOX此前开出的两家店也都整合到零号元素中。
可惜的是,安利英用心经营的零号元素,最后以失败告终。安利英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融资到账太慢。2017年11月,零号元素宣布获得获1000万Pre-A轮融资,虽未公布具体投资方,但几天后,高通创投宣布了9家新投资公司,其中就包含零号元素。
安利英坦言,零号元素当时谈了几家投资公司,但没有及早跟定一家确定融资,以至于后来拿钱就很被动了。“当时很多人建议我们谁给钱快,谁给钱多就选谁,但团队可能为了面上好看,结果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一个资本催生出来的行业,一定离不开风险资本的介入。而零售与风险资本之间的关系,无人零售之前的漫长时代,本来不太有瓜葛。
2017年的那个时间,几乎所有涉足生活类投资项目的资本都在看无人零售项目,也在找各种人聊天询盘。鉴于此前这两个领域的互不交集,资本也不懂无人零售在做什么,这个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财务模型,对资本太陌生。
资本方凭借的项目评估逻辑,依然是按照会员扩张、点位扩张、交易规模这类通行的财务和运营模型去评估项目。零售这个行业固有的逻辑,供应链、成本与效率、精细化运营、场景价值打造、购物体验痛点解决……资本方反而不太关心。
资本从财务角度看无人零售是陌生的,创业者用技术角度看零售业创新也是陌生的。不可否认无人零售的技术驱动成分很高,这是资本自以为看得懂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看不懂,甚至不知道自己其实看不懂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如,资本有资本的逻辑和项目周期,这与零售的项目周期规律,有着天然的差别。
零号元素之后,安利英就不再看无人零售的赛道了,自己踩过一遍坑以后,她才意识到,当初所说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实都是虚言。在当前条件下,无人便利店并不能达到这种虚幻的预期效果。
现在唯一能让她偶尔想起过去那段疯狂经历的,只有手机里还有的各种无人零售的微信群,但她也基本都屏蔽了,而这些群的日常活跃度,也确实比去年冷清了很多。
一年前曾经还是无人零售网红项目的果小美,着实坐了一回“过山车”。果小美前CMO胡冠中今年也辞职了,可在今年4月果小美陷入裁员解散传闻时,他是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的人。当时他告诉笔者,“解散是不可能的……果小美一直都会在,也会不断探索办公室零售的运营模式”。
但胡冠中还是远离了这个赛道,“智能货柜的事情我现在已经不了解了。”
果小美的一家物流供应商告诉笔者,果小美风头正劲时期,他们承担了很大一部分补货任务。在无人货架的高光时刻,连他们自己都坚信,无人货架会铺遍全国的写字楼,他们的物流服务会大有可为。
甚至在果小美被传资金断链的时候,这家物流公司的创始人依然满怀希望,向我们展示了果小美创始人闫利民发给他的短信:“融资很快到账”。
但如今的结果让这家物流服务商始料未及,果小美欠了他们不少钱,且没有什么偿还能力。这个故事的演绎模式,与今天ofo总部大楼前,排队等着退款的人群,异常相似。
今年上半年,另一个颇有知名度的无人零售项目“简24”的技术合伙人被传离职,去了另一家新零售企业,同时还带走了公司的一些员工。作为国内首家做“视觉识别+重力感应”技术的无人店,这种无人技术对于“简24”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技术合伙人出走的原因,业内人士透露,是因为融资没有全款到账。今年1月底,成立不久的“简24”宣布完成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星河互联。
但不久后的5月,新京报就报道了《星河系“危局”》,揭露星河互联公司内部已经人去楼空,一些员工反映公司至今未发放4月份的工资。
星河互联出事后,简24的资金链很快出现问题,再加上技术合伙人的出走,简24也迎来了自己的艰难时刻。
今年9月,“简24”创始人林捷接受采访时坦言,技术合伙人确实出走,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此后,简24开始裁员,并把包括上海长宁星空广场在内已开出的3家无人便利店全部关闭。目前简24主要转型做智能货柜,无人店也还在开,主要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进行。
近日,林捷表示公司拿到一笔新的融资,但他说是私人资本,且不方便透露投资方。不管简24是否拿到续命钱,可以确定的是,这家公司曾经期望在中国落地类似AMAZON GO的梦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值得一提的是,无人货架当年也聚集了一批小巨头的身影,如顺丰、饿了么和京东到家。但就在几天前,京东到家无人货架被传“倒闭”,深圳团队由饿了么货架接手。对此,京东到家方面的回应是:近期对无人货架项目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聚焦公司的零售主营业务。
据媒体引述消息人士的报道称,京东到家GO目前入驻10个城市,号称有上万点位,但大多数都是开放式货架,智能货柜只有2000个左右。
如果京东到家GO砍掉的是开放式无人货架,那也就意味着,它的绝大多数点位都面临裁撤的窘境。
“京东到家本来对这块业务的投入就不高,与同行疯狂补贴不同,京东到家补贴很少,导致其在优质点位方面,并不占据优势,反而很多点位需要公司承担货柜所需电费。”上述消息人士说道。
此外,顺丰的丰衣足食,饿了么NOW,也许久没有对无人货架业务做披露。即使这些巨头完全有能力继续养着这一业务,但可以明确的是,目前还没有一家找寻到无人货架的正确打法。铺点位其实很容易,但规模点位的运营却并非易事。在没有找到有效解决方案前,各家也只是对货架业务做不深不浅的试探。
点位,其实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壁垒。这种依靠资金投入就能在账面上作出漂亮数据的租赁型资产,却在2017年被所有无人货架公司,视作与竞争对手拉开本质差距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来自零售业内的资深从业者提到:“欧尚大卖场做不好,但是欧尚的大卖场物流都是自有物业,这是大润发都羡慕不来的硬资产。同理,大润发绝大部分门店都是20年租期的门店,但是大润发依靠扎实的运营能力,在每个门店构建的一整套商业综合体系,同样具有硬度十足的连锁价值”。
无人零售没有成熟模式验证和运营品质,且都是租赁的点位,还被无人零售行业视作核心竞争力,这个行业在2017年下半年经历的事情,已经很难用常识予以理解。
幻觉
“大家在开始的时候,都觉得无人零售会迅速做大,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幻觉。”EASY GO联合创始人王牧牧如今说到。事实上,这个行业野蛮生长的时候,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魔幻。
2017年5月开出第一家无人便利店后,6月底,缤果盒子就宣布获得超1亿元A轮融资。7月,其CEO陈子林也成了资本和媒体争着拜访的对象,那时候的陈子林已经不太容易约到见面。
“陈子林做生鲜电商的时候我们还经常聊,现在他没时间见我了。”当时,一位业内人士笑着说道。
但陈子林还是会频繁接触媒体,谈他的经营思路与未来目标:“一年内要完成5000个网点的铺设。”陈子林的目标当时引起了行业热议,但他的豪言确实进一步刺激了创业者的敏感神经,各种无人便利店开得更猛了。
9月底,缤果盒子召开首次品牌战略发布会,大会当天现场爆满,参会的有缤果盒子的投资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对无人店感兴趣的同行,从没举办过如此规模发布会的陈子林坦言自己在台上很紧张。
但相比于大会正式发布的小范FAN AI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陈子林说的一组数据更令行业关注:目前(2017年9月)只铺出158个盒子。显然,这个数字距离500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这或多或少释放出某种信号,火爆的发布会之后,没想到接踵而至的却是一系列的关店、裁员、高管出走等负面新闻,无人便利店的光环开始逐步褪去。
正当陈子林面临数据尴尬的时候,比无人店更令资本着迷的无人货架项目,正准备掀起更大风浪。
2017年6月,后来的明星创业公司——果小美、猩便利正式上线,他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果小美天使轮就获得IDG的投资,猩便利的A轮融资也由红杉资本领投。
与一线资本相对应的是豪华的创始团队:猩便利CEO司江华,此前任美团点评休闲娱乐事业部总经理,也曾供职于阿里巴巴;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曾任阿里聚划算总经理。
到了8月份,受到外界关注的无人货架就有十几家。10月,小巨头也开始参与其中,如顺丰、饿了么和京东到家等。就连海尔、娃哈哈这些传统企业,或许是认为自己掌握着无人零售的两大供应链资源——冰箱冷柜和快消品,也对外积极释放已经计划3-6年内,铺设几十万级别的无人点位。
但这个行业很快分化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把无人货架看成是流量生意,典型的如明星公司猩便利、果小美等;一种是侧重零售生意,如小e微店。但流量打法当时还是占据主导地位。
猩便利、果小美等都认为,第一阶段的竞争首先是点位之争。因此大家开始热衷公布疯长的点位数,但数据的浮夸程度,让人感觉有点“放卫星”。2017年11月,猩便利宣布点位数突破3万个;2017年12月,果小美宣布2018年底会做到100万货架,同月,便利蜂也宣布年底货架数将突破5万。
同时,从各创始人口中、行业里流传的也是很乐观的声音。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就表示:“通过办公室货架,我们能得到一个高频的支付入口。如果说明年能够有100万个这样的企业入驻的话,每天的交易单量是1000万以上——它是离钱最近的一个地方。”
猩便利CEO司江华也有类似看法:“很多人都在讲便利店是个慢行业,我觉得这是传统便利店的经营思维。猩便利现在的时间、速度,大家可以看得到,我们是在慢行业做出一家快公司。”
但事实证明,创业者们的豪言确实是陷入了某种“幻觉”,无人便利店在落地过程中四处碰壁。无人货架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流量生意,短期内想靠规模取胜的企业,最后都付出了惨痛代价。
回过头来看,为什么这些创业者会认为,几十万上百万覆盖至全国的点位,怎么就以为能那么轻易的获取到?
有一点也许是接近这个问题的真相之一:无人零售创业门槛其实很低。
零售型公司,本是大资产、重资产创业项目。翻遍过去的零售发展史,起步的规律要么是小公司变大,比如德国阿尔迪,这个行业也容易诞生出百年老店。要么是大型产业资本入局,比如台湾地区的润泰集团打造的的大润发。
反观无人零售型公司,从一开始疯狂布局全国,百万级扩张点位的出发角度,非常有利于投资人满意,行业兴奋。但对于消化这些点位的消费者,细节到一个订单怎么产生的真实需求,就没人去仔细论证了。
就像一个人高喊着用100万颗树苗种植在整片沙漠的绿化目标时,他只考虑怎么找到融资买到100万棵树苗,找到足够多的工人去种植下树苗,也从来没考虑过,沙漠能不能存活下这些树苗。
困局
对于无人便利店落寞的原因,安利英认为物业、用户接受度等问题,还不是无人店走不下去的决定因素,“关键是我们没有做到曾经预想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而这八字箴言,反而是当年无人店的最大卖点。安利英做了两家无人店后才发现,这都是妄言。
“说实话,这个模式做赋能都很难。”安利英说,因为很多无人店主张赋能夫妻老婆店,但反过来说,夫妻店通常就两个人,每天的单量也有限,他们真的需要做成无人提升效率吗?
这就让人联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个点,缤果盒子刚火起来的时候,陈子林告诉媒体,缤果盒子未来就是要改造夫妻店。他的理由是,夫妻店的效率太低,一天大概只有10%的时间在产生价值,剩下90%的时间基本闲置。但反过来说,一天内只有10%的时间需要忙碌的夫妻店,真的需要效率提升吗?
比起无人,夫妻店其实更需要的是经营方面的指导。这一点,无人店完全做不到,甚至连通过无人技术,帮助夫妻店优化选品、增加会员粘性的效果都很有限。
行业内应该都还记得,去年无人零售长期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雇用人工把RFID标签贴在商品上,通过该举动来防盗防损,并提高商品识别的准确性。
这也是为什么说,站在2年后的5G商用和IoT(物联网)时代看2017年这个行业的纠结,会特别不理解。
其实都不用等到2020年。2018年的新零售探索,已经在很多实体门店,做到机遇人脸识别自助结算机,实现高度无人自助化购物的体验。这方面,蚂蚁金服的扫脸支付终端机,微信的扫码购自助机,还有多点、闪电购做的类似创新,技术和体验都已经非常成熟。
以上种种,导致了无人店的尴尬局面:如果开自营店,无人便利店的成本、效率不比传统便利店更优化;如果做赋能,它其实也不能解决夫妻店当前的真正痛点。而大公司提供的自助购物赋能方案,好像更便宜更好用。
无人便利店FX BOX函数空间,就对各种模式进行尝试摸索,基本上经历了各种模式的证伪过程。先是做无人盒子,函数空间发现,物业、消防、水电等问题基本无解。于是转型用无人技术开起15平米左右的实体小店。
但实体小店的选址、成本也不具备优势,函数空间的创始人赵亮就决定,再转型去做赋能传统便利店的生意。此后,函数空间先后与国内知名的连锁集团好邻居、每一天、煌上煌、绿城服务集团等10多家达成无人智能系统的战略合作,做整店无人智能方案的输出。同时,也为夫妻老婆店输出技术与服务。
在短期内赋能了几百家小店后,这种模式也没有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近日,赵亮告诉笔者,函数空间开始研发智能机器人。
具体来说就是一台智能机械臂。后台系统选择好商品后,机械臂能准确无误地抓取商品并放置到称重台,随即后台立马会显示出这件商品的价格,最后再把确定价格的商品拿下来放到指定地点。据了解,这台机械臂可抓取的商品包含生鲜商品、快消品等。
赵亮透露,他希望这台智能设备能应用到仓储物流环节,解决该环节的拣货难题。如果函数空间的智能机械臂能够顺利输出,那么,这家无人零售企业将有可能转型成物流技术的服务商,那将是另一个新的故事了。
不论如何,FXBOX函数空间的转型之路,也间接透露出了无人便利店的发展之困。
而无人货架的最大陷阱就是,一批互联网从业者,把它看成是流量生意。他们用自己惯有的互联网思维认为,点位越多,线下流量就越大,从而可以截流各种电商平台、便利店等。
但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人货架首先是个零售生意,其次它才能谈得上是线下流量入口。如果有人非要忽略第一步,直接跳转第二部的话,那么就会陷入果小美、猩便利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无人货架货损率居高不下、物流补货成本高、运营重,这三大难题,不是简单有了规模就能解决的。如果点位运营不好,反而是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
果小美的物流服务商还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当初果小美的要求是,上午10点前完成补货。但当他们为每位补货员规划好负责区域后,发现10点前完成补货很困难。
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公司10点前还没有上班,另一方面,补货还需要拍照、上传等流程,完成一个货架的补货最少需要十几分钟,加上点位密度不够,按时完全所有点位的补货就更加困难。
因此,谁也不会想到,当初扩张最疯狂的企业,也是最先按下暂停键的企业。
今年3月,已经号称有10万点位的猩便利,突然开始裁撤三四线城市的点位。此后,果小美等也相继被曝出裁员、撤点位,无人货架企业开始为此前犯的错误买单。
盒马,这个长期被人看作为新零售标杆的创新企业,在无人零售创业热潮期,它却显得无比冷静。冷静到仿佛真错过这轮风口,也无所谓的淡定。
不过,盒马的门店,却很早就架构便利猫提供的“自助购物”方案,新鲜现制的果汁、咖啡智能货柜,任由消费者自己无人化操作。可以说,无人零售技术应用在盒马那里,反而比所有这波创业潮的玩家,走的更远。
结局
如果把2017年试水的无人零售项目,定义为“第一代无人零售”的话。到了今年年底,这个风潮显然已经过去,而他们的身影,也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公众视野。
这是一次中国基于互联网思维催生的多个创业潮的缩影之一。发生在无人零售业的创新创业,吸引的确实很多非零售背景的人。但是,更为有意思的是,也吸引了一批投机者进场了。
归纳起来,这类投机者大概有三种共性:
一是,借助当前全球最新的前沿科技概念,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他们会纷纷表示,自己已经掌握甚至开发出不一样的技术专利,可以成熟应用到无人零售解决方案中;
二是,会强行硬搭的和某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绑定一起,能搭上国家层面的科技兴国等概念,那是最好不过的噱头;
三是,会强调他们已经取得国际化的成功布局拓展。例如宣传与来自欧美国家的一个项目的牵手;
以上三种共同性,并非只在无人零售存在。任何技术驱动,且创业门槛较低的新老行业,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相比较而言,纵然浮躁夸张的无人零售创业者,反而显得还算厚道靠谱些。
也因为这样,从实际情况去看,现在的无人零售的模式方向,应该不会完全消失。作为传统零售的代表人物,罗森中国副总裁张晟也一直强调,无人零售是下N个风口。这话的意思,其实是说,这是个好模式,只在太提早在2017年爆发了。
在失败的当下,它还有一些有益的探索流传下来,只是这些探索短期内不会焕发光芒。很多在困顿中坚持的无人货架企业相信,在恰当的时间点,一定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对于坚持者,小e微店绝对算一个。
在经历了无人零售过山车式的体验后,小e微店创始人荣光的心理落差倒不是很大。“无人零售火的时候,大家追捧的不是小e,无人零售的风口过去了,小e依然在这里。”
荣光在今年年初接受《零售老板内参》专访时,就曾说过几个与行业主流看法相悖的观点,“做无人货架不为赚钱是冷笑话”,“无人货架本质上就是一个零售生意。只不过是一种距离用户更近、满足用户即时需求的一种新的零售形式,它跟所有的零售业态一样,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同行都宣称过万点位的时候,小e微店只有6000多个点位,荣光也没有让团队疯狂拓展点位,他认为质量胜过数量,小e只做优质点位的生意。
如今,荣光称小e的点位数仍然没有过万,未来也不会烧钱拓展点位,反而他们对优质点位的要求更高了,谨慎拓展点位的同时,打磨既有点位的运营模式。
虽然市场情形惨淡,但荣光依然积极预判着无人货架未来的走向:一个是用智能设备控制货损,另一个是释放新的价值,即无人货架会朝着信息发布平台(广告)、业务承载平台(团购等)发力,但场景不会只局限于办公室。
“明年下半年,智能货柜一定会重回行业和媒体的视野!”荣光表示。
但目前的智能货柜推进上也有难度,王牧牧坦言;“如果智能货柜重蹈无人货架的覆辙也是很麻烦的,我们铺10000台智能货柜很容易,关键如何做好这10000台货柜的运营、物流,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贸然行动是没有意义的。”
不过,近期蚂蚁金服投资自助售卖机头部公司友宝,多少暗含着无人零售亟待转型的一些风向标。
据了解,友宝与蚂蚁金服已达成战略合作,并获得后者12亿元战略投资。合作完成后,友宝将对存量的自动售卖机和未来铺设的新机器,全部增加支付宝的“人脸支付”功能。对于友宝来说,这样的技术合作有利于设备的数字化运营,对于阿里来说,智能终端无疑是抢占支付市场的重要战场。
友宝CEO陈昆嵘表示,办公室需求真实存在,且有巨大的挖掘潜力。友宝此次联合支付宝推出了一款“智能冰箱”,这款智能冰箱未来的发力点,就是“进军办公室场景”。
同时,蚂蚁金服方面也会全力支持友宝的新一轮扩张。例如,在货柜的供应链方面进行合作,帮助友宝智能货柜增加广告业务等,目前,双方都在密切对接中。
由此可见,阿里其实对于碎片化零售终端的重视,一直都没有放弃。从投资猩便利,到投资友宝,阿里始终没有停止对智能终端的布局。
而在无人货架领域,目前继续深耕行业的,还有每日优鲜便利购、便利蜂、小e微店。这些玩家,如果真正找到基于智能货柜的无人零售解决方案,该业务模型或许还有继续观察的价值。
荣光在和《零售老板内参》沟通时,曾给出了四个字:“老兵不死”。
无人零售虽死伤者众,但依然有人为留存的希望坚持下去,创业本身不易,活下去才是真理。第一代的不成功,也并不意味着第二代,第三代的就一定没有翻盘的机会。假如,还能出现第二代、第三代无人零售创新潮的话。
这个行业,也在期待。
编辑:alushazi